世界經濟論壇網站發表英國阿斯頓大學學者的文章,題目是:Lessons from China: This is how COVID-19 could affect globalization(從中國的經驗看新冠疫情如何影響全球化)。
全球化依賴于連接多個國家生產商的復雜聯系——全球價值鏈(Global Value Chain),生產商通常使用高度專業化的中間產品,或“投入品”,由遙遠的海外供應商生產。在全球供應鏈下,沒有一個部門或國家是孤島。全球價值鏈遵循效率原則,企業以最低的成本在全球各地采購盡可能最好的投入以滿足生產需求。
然而,新冠疫情嚴重破壞了全球價值鏈上生產商的連接。為了解中國供應鏈所受沖擊的規模及其在全球的傳播,阿斯頓大學利用中國官方數據繪制了中國的全球貿易網絡圖。2019年,美國對中國的貿易依存度最高,其次是7個歐洲國家和日本。到2020年,歐洲國家的排名進一步上升。
隨著疫情的持續,進出口中有四類產品受到特別嚴重的打擊:核反應堆設備、電機和相關設備、塑料和有機化學品。在正常情況下,這些商品將作為高度互聯的全球生產體系的一部分在中國和其他國家之間往來交易,這類產品貿易的大幅下降突顯了新冠疫情對全球價值鏈的破壞性影響。
全球需求正出現前所未有的、同步的大幅下降,中國再次成為第一批受到影響的國家之一。中國在遭受自身的疫情后,工人4月份重返工作崗位,但國際訂單的普遍取消和延遲支付導致了資金流動性問題,依賴國際市場的企業紛紛停工。農業、物流業以及生產原材料、紡織品和服裝的行業受到了最嚴重的打擊。從積極的角度來看,醫療用品需求激增。
現在,很多人都在強調依賴全球價值鏈(尤其是那些與中國相關的價值鏈)的危險,從而引發“去全球化”的討論。例如,歐盟委員會主席德萊恩呼吁“縮短”全球供應鏈,因為歐盟過于依賴少數外國供應商。同樣,法國總統馬克龍也主張通過在國內投資高科技和醫療行業來加強法國和歐洲的“經濟主權”。
那么,這是全球化的終結嗎?不是,但全球價值鏈的重組是不可避免的。對于涉及國家安全的產品,如醫療用品,避免過度依賴復雜的全球價值鏈是合理的。許多國家開始努力擺脫對依賴的進口,自己生產此類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