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大流行病造成的經濟損失將導致2020年全球化石燃料和工業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4%至11%,并可能在2021年再次下降1%,相比2019年碳排放下降9%。氣候行動追蹤ClimateActionTracker(CAT)機構發表報告,為疫情之后各國政府的氣候政策建言。
報告認為,疫情之后的經濟走向有兩種可能:一種是“樂觀復蘇”,即經濟增長率最終恢復到疫情之前預測的水平;另一種是“悲觀復蘇”,即增長率需要更長時間才能恢復,而不會恢復到疫情前預測的這些水平。
在這兩種經濟預測的基礎上,在能源氣候領域有可能的五種應對方案:
——化石燃料反彈
——后疫情現行政策
——弱綠色刺激
——適度綠色刺激
——強綠色刺激
研究結果顯示,無論到2030年經濟復蘇是樂觀的還是悲觀,加強綠色能源基礎設施(包括能源效率和低碳和零碳能源供應技術)投資可以大大減少碳排放。在經濟樂觀復蘇加強綠色刺激政策條件下,2030年全球碳排放可降至270億噸。
從長期來看,除非各國政府采取肯定和積極的行動,以確保它們實施的刺激和應對措施側重于低碳和零碳發展,否則政策有可能倒退,導致2030年的排放量比以往更高。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一些以化石燃料為基礎的行業正在為自己的未來進行密集的游說,要求各國政府采取不利于氣候的政策和干預措施。
例如美國參議院正在討論一項2萬億美元的汽車制造商救助計劃,以及對其石油和天然氣行業的大規模救助。在美國,環境保護署(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已采取行動,取消奧巴馬時代的新車燃油效率標準,并放棄了一系列有利于汽車行業的反污染法規。在澳大利亞,聯邦政府和州政府正在推動煤礦和液化天然氣出口設施的建設規模。中國批準新建5座燃煤電廠,總容量約為8吉瓦。在韓國,政府計劃向斗山重工公司提供8.25億美元的救助,但沒有附帶任何促進可再生能源的條件。